設計環節就要考慮降低回收成本
1問:現在,大家對《關于報廢電子電器設備指令》(WEEE、的主要認識就是制造商要多支付一筆回收處理費用。作為中國公司,除了付錢之外,還可以有什么更積極的措施應對?
答:根據WEEE的要求,制造商要支付回收處理費用。但是,這個費用并不是固定不變的,它和回收處理過程中實際發生的費用有關。所以,我們的產品,從設計環節開始,就要考慮降低回收的成本。比如說,原先大量使用粘合劑,現在要減少使用,以降低拆解時所要消耗的人工。零部件盡量采用標準化產品,產品盡量采用模塊化制作工藝,盡可能提高產品中可重復利用的比例。這樣,我們就可以把回收處理的成本降到最低。
除了支付回收處理費用之外,WEEE還對產品的回收率和再利用、再循環率有要求,這些,都要求企業從設計、組裝工藝等開始調整,全面適應WEEE的要求。
元器件廠商面臨重新洗牌
2問:《關于在電子電器設備中禁止使用某些有害物質指令》(RoHS、對中國的電器電子產品制造商有何影響?
答:RoHS禁止使用的六種有害物質在電子電器行業的使用非常廣泛。它對中國企業的影響則分為兩個部分,一是對整機出口企業的影響,二是對整機出口企業的上游供應鏈的影響。對于整機出口企業來說,如果只是臨時應付一下,那很簡單,把采購標準調整一下就行了。但是,考慮到環保是一種長期的發展趨勢,一個負責任的整機制造企業就應該了解國際環保趨勢,建立并實施化學物質管理系統,并進行持續的改善,以適應不斷變化的市場需求?,F在,很多大公司,像 IMB、DELL、索尼等公司都建立了這樣一個系統??紤]到今后可能還會有其它國家建立更為嚴格的“綠色壁壘”,這些大公司的要求普遍比歐盟的要求更高。國內也有部分大型家電和電子企業在積極跟進,如格蘭仕,從2003年起就啟動了“綠色采購計劃”,成立專門部門,研究法規,培訓和評估供應商。中國的企業也應該根據自身的情況,建立適合各自情況的系統。
3問:面對RoHS的壓力,整機制造商可以輕易地就把壓力轉嫁到供應商那里,那么中國的電子元器件和配件商應該如何面對這種局面呢?
答:零部件企業和配套企業會受到更大的壓力。這些元器件和零配件生產企業如果不能及時跟進RoHS的無害化要求,將極有可能在整機出口企業對供應商新一輪的篩選中,被清洗出局。如某知名企業在國內約有1000家供應商,其中半數不合要求。索尼執行較兩個指令更高的企業采購標準,結果,它在中國的 4000余家供應商有3000余家不合格。
在現階段,零部件供應商至少要做兩件事,一是聯系自己的供應商,確保自己采購的原料符合歐盟的要求;二是檢討自己的工藝,確保自己的產品符合歐盟的要求。有關廠家必須盡早著手,因為這些工作都要消耗相應的時間,這些禁止使用的物質的替代技術都有著較高的成本和技術工藝要求,不是一下子就能改好的。
企業可以提出豁免申請
4問:六種禁止使用的物質現在有無成熟的替代品,如果沒有,企業該怎么辦?
答:理論上說,這些物質都能找到替代品。但有些代用品成本太高,有些暫還沒有完全成熟的替代品。因此,RoHS有一個豁免條款,規定了哪些情況下,哪些有害物質可以繼續使用。
5問:可否介紹一下這個豁免條款,中國企業應如何利用這些條款?
答:所謂的“豁免條款”(具體條款詳見資料二、是指,對于按照目前整個行業的工藝和技術水平,在部分產品中還不能替代的物質,該指令就允許它們在某些產品中暫時存在。
但是企業必須注意兩方面的問題:
第一,豁免不是自動生效的,企業必須按照程序向歐盟技術委員會(TAC、提出豁免申請。
第二,這個豁免條款是征求了一些行業巨頭的意見作出的,本身代表較高的技術水準,而且會隨著技術的發展,隨時更新,取消一些豁免內容。所以,“豁免條款”提供的生存空間與時間都相當有限?,F在,一些技術領先型的國外大公司正在積極展開有關替代品的研究,一旦取得突破,相關豁免條款就可能取消,將會讓中國企業面臨十分被動的局面。中國企業要想獲得競爭的主動,必須積極改進生產技術,以更高的技術含量參與國際競爭。
中國企業必須調整環保理念
6問:歐盟《電子垃圾處理法》要求歐盟各國單獨立法,然后各自生效?,F在各國立法情況如何,兩個指令有無推遲實施的可能?
答:目前奧地利等已經完成相關立法,但一些大國,如英、德等,宣布需要推遲實施,原因是各國完成立法程序所需時間不同,而不是對立法本身有異議。所以,推遲的時間不會太久。對此,中國企業不要抱太多幻想。此外,歐盟的兩個指令不能僅僅視為歐盟內部的規定,因為歐盟的有關環保方面的法規和標準常常會在全球范圍內被更多的國家所引用。美國、日本等國已經借鑒歐盟的這兩項環保法令,醞釀出臺各自的環保法規。
7問:你認為中國企業的環保理念是否需要調整?
答:中國企業必須看到,不能把滿足兩個指令當作一次性的工作。以RoHS為例,它是一個開放性的法律,隨著技術的發展,豁免條款會不斷減少。所以,中國企業必須關注本領域的環保技術的最新進展。否則,環保壁壘將可能成為中國加入WTO之后最大的非貿易壁壘。